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课程展
日期:2023-11-02  作者: 来源:  浏览量:188

班级:2020级建筑学(1班、2班)

指导教师:徐梦蝶

课程介绍: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这门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拓展类课程,该门课程旨在促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能够设计建筑物本体,更能够设计生活环境中的构筑物,从更广义的角度去学习建筑学和理解建筑学。

建筑使生活更美好,校园是城市地块构成的一个部分,也是学生长期生活的生活环境,本次我们的设计场地聚焦于校园内,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校园内的公共设施需要怎样去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专业责任意识。

课堂汇报

 1、 凤栖无界——重人科共享驿站设计

作者:邹婉婷、王凤盈、杨小燕

班级:2020级建筑学1班

指导教师:徐梦蝶

作品介绍:时间没有初始,亦无终结,空间箱内没有止处,向外亦无边界。此次校园驿站设计采用“共享”为设计思路,以鲁班锁为基础进行形态变异和扩展。“共享”作为一种有弹性的、可扩展驿站景观空间的载体,承担有林下庭院、架空空间、二层看台,增补校园驿站的服务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种需求,以此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和舒适度,为驿站注入活力和实用性,以此缝合园区与场所,抬升起生活与共享。

 


2、 亦春生——校园观光车停靠站

作者:李慧芳、刘骐源

班级:2020级建筑学1班

指导教师:徐梦蝶

作品介绍: 本方案是围绕自然主题,将山之形、树之叶与候车站点设计相结合,设计风格以清新自然为主,整体上为了满足光影之美,以彩色分割玻璃为装饰,凸显视觉光影之美。采用柔和的曲线构件和栅格分割空间,使空间开敞而又有序,也使内部空间实用且美观。座椅方面,将候车亭的座椅成山峦的形状,流线型的轮廓体现出山峦的起伏。既增加形状设计感又增强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表达出对自然地尊重,同时能更好的适应|人体曲线和坐姿,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人文关怀。彩色玻璃从校园提取了色彩;颜色上,我们采用了红、黄、橙、绿、蓝;主要是暖色调,为了给人们一种愉快,柔和的感觉,舒缓等车的焦急。周围树木花草的装饰及花坛作为隔断,有效分散人流,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候车环境。

 

3、 行知景驿

作者:陆志昊、刘旗、唐世成

班级:2020级建筑学2班

指导教师:徐梦蝶

作品介绍:本次设计主题为校园观光车站点设计,共涉及11座站台的规划与改造。小组以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 理念,通过校徽元素的提取、变形,将学校的形象、校园文化以及观光体验紧密结合,取名“行知·景驿”。 我们将校徽的字体部分进行拆解,形成一个个字符,再将车站雏形字符化,在其基础上进行延伸或变化,通过元素的引入和堆叠,最后形成了11个理念内核相同,造型风格多变的车站设计。“行知·景驿”结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使整个站点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感,成为校园景观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通过设计,我们希望让师生在游览校园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体验到校园的文化和历史,感受我校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

4、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人科智园候车站设计

作者:陈伟杰、吴烨之、宋东航

班级:2020级建筑学1班

指导教师:徐梦蝶

作品介绍: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人科智园候车站的设计旨在服务校园师生,设计沿线共5个站点,设计打破传统候车固有化特征,解决候车站空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交互问题,设计智能化设施、运用绿色节能材质,融入校园持色林文化,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崽想,切实有效解决师生候年问题。

5、 乘车“便利店”

作者:贾琴源 杜傲雪 李晓雪

班级:2020级建筑学2班

指导教师:徐梦蝶

作品介绍: 该设计意在改变传统的站台外形,又将其融入到学校的环境中,结合同学们的使用需求以及现代化发展的设施设备,在功能上更加便民,增加快递暂存点的区域和旋转座椅的使用功能等。对顶棚用PC耐力板以及绿植进行铺设,更加人性化,满足人们在等车过程中的基本需求,打造功能+服务为一体的设计。

 

6、 光与森之歌

作者:封燚煊、刘洁、赵瞻妮

班级:2020级建筑学1班

指导教师:徐梦蝶

作品介绍:当你踏入人科时,你是否也惊叹与它满山的绿意,并沉迷于吸入肺腔的市质清香?当你抬头往向蓝天,清澈的湛蓝色天空酒下曙洋洋的光束是否也抚慰了你,因为任何事升起的烦闷呢?但学校的站台似乎没有存在,随意的散落在各地,甚至成为了心情杀手”,制造着压抑空间,用光遇上森,仿佛奏起令人安心平静的乐章,治愈你的不开心。本次设计充分利用树的形态,其透过的光影安抚躁动的心情,淡蓝色的天空和绿色交相辉映,穿过的光线奏出别样的音律。这里是光与森之歌,为等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栖地。

 

 7归巢

作者:李晓玲、查先丽、杨洋

指导教师:徐梦蝶

班级:2020级建筑学2班

作品介绍:路途慢慢,时光悠悠,在静逸的校园中,辛勤的学生们奔赴各个园区,尤加勤劳的小蜜蜂在外觅食、学习,最后归家。此次设计以重人科的山、树、叶子以及校园分布形态为设计思路,将树木的肌理与树桩作为柱子承重,叶子作为站点的外立面格栅,山作为整体建筑构造的屋顶面,使整个构造与重人科的地势形态相结合,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整个站点的空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