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名党员一面旗,匠心筑梦映初心。在学院以初心为舵、以实干为桨,“建初心,筑匠心”,积极推动专业建设、赋能人才培养、服务师生发展的征程中,“党员先锋岗”的同志们始终以红岩精神铸魂、以陶行知教育精神育人,将红色基因与教育初心融入教学改革、科研攻关、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的每一个细节,成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红色脊梁”。
他们中,有深耕讲台、用知识点亮学生理想的“引路人”;有攻坚克难、在科研领域勇攀高峰的“开拓者”;有俯身一线、用热忱解决师生急难愁盼的“服务者”;更有扎根乡村振兴一线,以专业所长助力乡村建设,用设计为乡村焕新注入青春力量的“实践者”;有退伍不褪色,带着军人的担当投身学生志愿服务,用行动温暖校园的“奉献者”。他们以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党员的使命与担当,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红色动能”。
即日起,我们推出“党员先锋岗”系列报道,带你走近这些身边的榜样,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力量,让先锋精神在全院上下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党员先锋岗-行政服务先锋岗
党员先锋岗-教学先锋
刘婷 建筑景观系

刘婷,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硕士,正高级工程师,持有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注册咨询(投资)工程师双执业资格。2023年6月入职建筑与设计学院,担任《建筑设备》《居住区规划设计》《建筑防灾减灾》等课程主讲教师。入职前,她深耕规划设计领域多年,主持及核心参与数百项规划设计项目,获国家级、省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奖励7次,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余篇,多次在国家级学术年会上作主旨报告,核心参与多项市级重大课题,为教育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到校工作,执教两年来,她坚守“以研促教、以教启智”理念,深耕教学改革。以《建筑设备》课程为核心,荣获2025 年第五届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比赛正高组三等奖及校级一等奖;主持及主研多项市级、校级科研教研教改项目,推动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主持申报2025年重庆市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学校外送)。她倡导学术前沿进课堂,撰写《山地城市起降点分级体系与生活圈协同规划—低空经济驱动下重庆西部科学城实证》入选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主题论文后,将论文中低空经济与城市生活圈协同发展的成果融入《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产学研融合方面,她发挥行业资源优势,主导建设重庆林氢数智科技实践教学基地;深度参与新型管材研发、技术服务等项目,研发专利《一种小区地面及雨水花园的新型雨水收集系统》落地重庆多个小区,并牵头联合企业申报2025年第一届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申报中)。
“做有温度的引路人”是刘老师始终践行的育人承诺。她始终以满腔热忱对待学生,用专业引导学生成长,今年撰写的《我的育人故事》荣获校级二等奖,2025年获评校级优秀教师。
党员先锋岗-科研先锋
王晗 艺术设计系

王晗,副教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自投身教育与科研事业以来,她秉持 “以问题为导向” 的理念,将科研探索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她始终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长期深耕传统文化现代化转译这一关键领域。
在科研项目申报与研究过程中,王晗老师始终保持高度的积极性与责任感,每一次课题申报都精心筹备、反复打磨,力求将理论思考与实际问题精准对接。她主持的省部级项目《数字化背景下巴蜀传统建筑纹样的挖掘和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直面巴蜀传统建筑纹样传承断层、数字化转化不足的行业痛点。项目开展期间,她带领团队多次深入巴蜀地区古建筑遗址进行实地调研,系统梳理散落的传统纹样资源,创新性地构建起纹样数字化体系,为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领域的活化应用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路径。她主持的校级重点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彭水黄精产品的包装设计研究》,紧密贴合文旅产业发展趋势与地方经济需求。针对彭水黄精产品包装缺乏文化特色、市场辨识度低的问题,她将彭水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理念深度融合,设计出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包装方案。此外,她积极参与重庆市科普研究会课题《巴蜀古建筑纹饰价值挖掘与科普应用研究》,主动承担起巴蜀古建筑纹饰科普传播的责任。让原本藏于古建筑中的纹饰 “活” 起来,走进大众视野,有效提升了公众对巴蜀古建筑文化的认知与保护意识。
在学术研究领域,王晗老师始终保持勤勉进取的态度,笔耕不辍、成果丰硕。截至目前,她已发表学术论文近 20 篇,其中 5 篇被 SCI/EI 收录,发表论文近20篇(5篇SCI/EI收录),出版专著2部、编写教材1本;申请专利3项(外观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其中1项外观专利已转化应用。
王晗老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她在科研道路上的执着坚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广大教师与党员学习的优秀榜样。
党员先锋岗-服务先锋
院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 黄微

黄微,中共党员,副教授,双肩挑教师,现任建筑与设计学院党总支纪检委员、院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乡村振兴学院办公室主任。
坚守初心,做党风廉政的践行者
作为党总支纪检委员,黄微同志始终将廉洁自律作为工作准则,以“厚德笃学,求真创造”的校训为指引,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她积极组织党风廉政教育活动,推动学院廉政文化建设,通过案例分析、警示教育等形式强化教职员纪律意识。工作中,她坚持原则、公正透明,营造风清气正的行政生态,为学院发展筑牢廉洁防线。
深耕乡村,做校地合作的推动者
作为院长助理兼乡村振兴学院办公室主任,近年来,黄微同志积极配合学院领导开展校地合作工作,推动多项合作协议落地实施。组织“美丽乡村建设·村镇风貌打造”专题科技沙龙、重庆市“驻村第一书记进校园”系列活动,成为校地互动的典范,获地方政府高度评价。联合绵阳师范学院申报开展两届川渝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大赛,组织开展四届重庆市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配合师生团队深入合川区涞滩镇、铜溪镇等地,开展文化创意设计等在地性服务,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服务乡村中厚植家国情怀。
服务师生,做教学科研的护航者
在行政管理岗位上,黄微同志以“服务师生、赋能发展”为宗旨,积极配合学院领导,全力保障科研与教学需求。她协助完成BIM智慧科研实训室、新型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实验室建设,推动“智能人居环境研发中心”、“成渝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落地,推进“从想法到落地-乡村振兴系列丛书”项目落地。通过精细化服务,积极推动“院坝课堂”落地,助力园林园艺系建设市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市级科普中心1个。
黄微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觉悟、专业的工作能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行政管理岗位上书写了共产党员的先锋答卷。她既是乡村振兴的落地者,也是师生发展的服务者。未来,她将继续以初心践行使命,用行动诠释担当,为学院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党员先锋岗-学生党员先锋袁一焯

“把乡村振兴的调研经验,变成未来工作的发展实效”,这是党员袁一焯在自己朋友圈写下的青春誓言。从带着团队深耕武隆区沧沟乡、綦江区花坝村、浙江省安吉县等十余个乡村振兴发展村落,到斩获全国、重庆市、四川省乡村振兴赛事奖项的“实践先锋”,到通过重庆首批青年大学生乡村 CEO 选聘、签约大渡口区跳磴镇石盘村的 “产业领航者”,这位“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出身的青年党员,正用脚步丈量巴渝乡村的振兴之路。
学生攻坚:解码沧沟,赛事舞台显锋芒
就读于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期间,袁一焯就以“青春之声”宣讲团团长的身份,将乡村振兴政策宣讲带进基层社区。作为党员,他更主动把课堂搬到田野,在实践中扎进武隆区沧沟乡—— 这个坐拥生态资源却深陷“开发无门”困境的村落。
为破解村民“守着山水难增收”的难题,他带领团队持续驻扎:白天跟着村干部丈量步道、记录柑橘种植周期,晚上在民房里查阅《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建筑专业知识梳理方案。面对村民对“文旅开发占耕地”的担忧,他拿着重庆案例手册挨家讲解,针对 “产品无特色”痛点,反复打磨最终形成十余版修改稿。这份扎根实践的方案和实践经验,让他在全国乡村振兴“两山杯”中斩获一等奖,还拿下重庆市第二届乡村振兴创意创业大赛特等奖。
履职石盘:精准规划,乡村 CEO 绘新图
2025年,在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牵头的首批乡村CEO选聘中,袁一焯凭借对大渡口区跳磴镇石盘村的深度规划,在路演中斩获最高分,与这个藏着八万年石斧遗址的村落实现 “双向选择”。“石盘村有‘石 + 食’资源,缺的是整合运营思路,这正是我要干的事。” 上任前一月,他已带着无人机勘测村域,摸清柑橘产业园、江滩湿地等核心资源。
针对村里 “产业链短、品牌弱” 的短板,他拿出定制化方案:以八万年石斧遗址为核心打造文化 IP,串联柑橘种植、盐津乌骨鸡养殖等产业,构建 “石 + 食 + 景 + 产 + 江滩” 多元融合模式。为让规划落地,他计划联动大学团队设计柑橘文创礼盒,对接电商平台开通“石盘村特产馆”;更希望争取到农业专家资源,为盐津乌骨鸡养殖制定标准化流程,推动产品溢价40%。
“小袁虽年轻,做事却扎实。”石盘村党总支书记李波赞不绝口,“他一来就计划搞技能培训,让村民在家门口当导游、做客服。” 如今,石盘村正朝着“文化为魂、产业为基”的示范村迈进。
初心如磐:从先锋到领航,青春底色永不变
从疫情防控中带队坚守合川核酸采集点的“志愿负责人”,到乡村CEO选聘路演中的“规划能手”,袁一焯的身份在变,但服务群众的初心始终未改。他曾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文探讨思政教育落地路径,如今更用行动诠释:“乡村CEO不是‘官’,是把政策、资源、村民连起来的‘纽带’,党员就得站在纽带最前端。”
眼下,他努力联动的高校专家团队正为石盘村制定三年产业规划,“我是民办本科的学生,更要靠实干改变偏见。” 袁一焯的话掷地有声。这位年轻的党员 CEO,正带着“厚德笃行,求真创造”的校训精神,在巴渝大地上书写 “乡村美、产业兴、村民富” 的青春答卷。
从宣讲台到田野间,从赛事奖台到石盘村头,袁一焯用成长轨迹证明,新时代青年党员的先锋本色,既闪耀在荣誉证书上,更镌刻在乡村振兴的实践里。

党员先锋岗-学生党员先锋刘超
刘超,中共党员,一名退伍大学生,现就读于建筑与设计学院2022级风景园林专业。自2020年入学以来,他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曾任青年志愿者协会干事、智园九舍楼栋特设党员服务站站长、院学生会社会实践部负责人、班长、2022级设计学新生导航学长、2021-2022年两年暑假三下乡活动“乡村振兴”团队队长,并创建了“乡村振兴”协会和“七巧板”志愿服务队两个协会并担任首任负责人。退役复学后,更是将军人的纪律意识、党员的责任担当融入学习与生活,在思想引领、学生工作、志愿服务与学业成绩上全面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在思想与信念上,刘超同学立场坚定、初心如磐。作为中共党员,他始终紧跟党的步伐,积极参与校院两级党组织的理论学习与主题党日活动,主动分享退伍经历与思想感悟,累计带动身边20余名同学提交入党申请书。担任楼栋特设党员服务站站长期间,他牵头打造“党员先锋岗”,组织“学业帮扶一对一”“安全知识进宿舍”等活动10余场,覆盖楼栋800余名学生,让党员的服务身影扎根在学生生活最前沿。

在学生工作中,刘超同学勇挑重担、服务师生。统筹策划“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社区共建等活动,带领团队走进5个社区、3所中小学,开展公益课堂、老旧小区墙绘改造等项目,相关实践成果获校级“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称号;担任班长时,他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建立“班委值日制”“学业预警帮扶机制”,所在班级连续两年获评“校级优秀班集体”;作为2022级设计学新生导航学长,他对班上每一位学生都认真了解并开展了多场经验分享会,帮助200余名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被新生亲切称为“靠谱学长”。
在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方面,刘超同学主动作为、传递温暖。牵头创立乡村振兴协会与七巧板志愿服务队,带领团队深入乡村开展“设计助农”行动——为5个村落设计农产品包装与乡村文旅宣传海报,助力农产品销售额提升30%;组织志愿服务队走进特殊教育学校,用设计专业所长开展“手绘童话”“创意手工”课程,累计服务特殊儿童200余人次,相关事迹被地方媒体报道,团队获评“校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从校园到军营又回到校园,从学生到军人再到党员,刘超同学始终以“冲锋者”的姿态践行责任,以“奉献者”的初心传递温暖。他的事迹,是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生动缩影,更激励着身边更多同学以青春之力书写奋斗华章。
党员先锋岗——辅导员先锋

王珍妮,女,中共党员,副科级辅导员,讲师,现任建筑与设计学院专职辅导员、团总支书记。2018年入职以来,以“立德树人”为使命,创新“党建引领+团学赋能”育人模式,所带班级获“重庆市先进班集体”,指导团支部获重庆市“5个100”示范性团支部;个人获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校级“优秀辅导员”等30余项荣誉。参与重庆市级高教改革项目1项,主持校级学科竞赛项目2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项目(含参与)3项,发表普刊4篇。
铸魂育人: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红色引路人”
党建铸魂,薪火传新。作为党员教师,王珍妮同志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生,聚焦为党育人主责主业,主动融入“大思政”工作格局,用真理指导实践、以信仰引领学生。在全院范围组建“青春之声”宣讲团,开展活动百余场,为重庆涪陵、合川等地 2000 余名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所带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 “两弹一星” 精神志愿宣讲团,引导青年学生群体成为红色基因、红色血脉的重要传播者、中国好故事的讲述者,用青春的力量发声,让思政教育 “活起来、动起来、实起来”。
二、躬身力行:做学生急难愁盼的“贴心守护者”
育人之要,关爱为本。作为建筑与设计学院辅导员,王珍妮同志坚持把学生需求作为思考和谋划辅导员工作的逻辑起点。以学科竞赛和朋辈榜样促学风,连续三年带领学生获渝川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特、一等奖;通过常态化谈心谈话掌握学生特点,秉持 “一二三” 原则,全员覆盖一对一谈心、依托学生党员与班团干部两支骨干力量、重点关注学业困惑、心理困扰、经济困难三类学生;作为毕业班辅导员,她开展简历优化、模拟面试等一对一就业指导,3 次获校级 “就业先进个人”,并获重庆市 2023-2024 年度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她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开展新生心理团辅,主持设计的两项心理团辅方案分获校级比赛一、三等奖。她以创新赋能学生成长,用关爱守护青春,在平凡岗位书写新时代高校党员育人答卷。
三、创新突破:做团学改革的“青春筑梦人”
领团奋进,聚力育青。作为团总支书记,王珍妮同志以“青年需求”为导向,推动团学工作发展。积极发挥共青团在服务教育教学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成长成才。五年来喜报频传,1人获2022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1个团支部获重庆市“5个100”示范性团组织、学院团总支两次获得共青团考核一等,获“五四红旗团总支”荣誉称号、获“红十字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等。她始终以锻造 “组织力、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 兼具的卓越团组织为目标,持续为学校与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从思想引领到学生服务,从日常管理到示范带动,王珍妮同志始终以满腔热忱投身教育事业,用行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她是学生口中的“珍妮姐”,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点灯人”,用爱与责任,照亮了无数青年学子的逐梦征程。